【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】當習慣提筆爬格子的作家碰上了數位洪流,從陌生、抗衡逐漸走向和諧並存。作家廖玉蕙、蔡詩萍一致認為,即使數位出版已蔚為主流勢不可擋,實體書仍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。

2011台北國際書展邁入倒數,電子書持續成為各大出版社用來招攬人氣的法寶。文壇名家廖玉蕙、陳藝芝、路寒袖出席「文學與科技的相遇,經典作品不寂寞---數位閱讀的文藝復興」座談會,暢談從手工業邁入數位時代的心情。

詩人陳義芝坦承直到今日,許多文字創作「初版」仍是手稿,文字量較少的詩作,他選擇在手稿完成後一一輸入電腦;文字量較多的散文或論文則手工書寫後外包1千字80元的廉價打字代勞。

陳義芝聲稱自己的手稿雜亂無章,線段箭頭到處亂指,深深佩服打字工又快又正確的效率。他認為,無論紙本書籍還是作家手稿都不會消失,甚至可能成為舊書攤等著讀者尋寶的古董。

電子書可永保新穎亮麗。電腦之於陳義芝,扮演的是資料庫的儲存功能,隨時可上網檢索查詢功,輕便舒適,雖不能完全取代實體書,卻也帶給作家許多便利。

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、作家廖玉蕙多年前受80歲高齡的老師影響,開始以電腦代替徒手寫字。她記得早期提筆寫作時,字紙簍裡經常滿是廢紙,只要思緒沒跟上來,紙也不對、筆也不對,字裡行間什麼都看不順眼。

自從改用電腦打字,每當寫了某個段落不甚滿意,按下刪除鍵就能重新寫過,或把游標往下拉,放過剛剛的段落,等到後面有機會再回過頭使用,既不浪費資源,也增加了便利性。

數位出版觀念剛出現時,廖玉蕙一度質疑,認為發展得太快。隨著自己教學所需,她開始嘗試數位教學、執行數位典藏計畫,甚至到坊間電腦補習班學習剪輯,自製教學影音檔,在世新大學進行非同步教學。

她以「水到渠成」形容當前的出版模式,越來越多人習慣在實體書籍和報章雜誌外,透過網路閱讀,未來即使是中生代的作家,也能將經典文學轉變成為電子書。

作家蔡詩萍以普魯斯特手持鵝毛筆創作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對比司馬遷在獄中寫下《史記》。不同的書寫形式深深影響作家的表現形式。電子書時代來臨後,作家除了創作,也可親自朗讀個人作品,當讀者眼睛疲倦時,只要輕鬆一點,作家親自朗讀便能成為可能。

作家宇文正認為科技發展速度不斷加快,技術已不是問題,而是與文字生產並存的表現形式。她認為電子書絕非是要取代實體書,有人習慣躺著看書、讀者喜歡排隊要作家簽書,種種情境只是讓電子書成為「多一種可能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pes 的頭像
    Mapes

    Mapes的部落格

    Map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